苌庄窑遗址位于禹州的西北部,距禹州市区大约30公里,西接登封市,北边靠近新密,东接禹州浅井乡扒村,龙潭河、磨河等河流自西北向东南穿流入颍河。窑址南北大约7公里,东西宽大约4公里,总面积大致30平方公里,共有钧瓷窑址13处,分别位于龙潭河以及磨河两岸及中间的丘陵地区,目前是河南省发现的最大的唐朝瓷窑群。在这些窑址里磨河两岸自南向北依次有上磨河、苌庄、柏村、下王村、玩花台等;龙潭河自南向北有孙河、西尹湾、上仙庙、等一些窑址。
磨河当地人称之为“西大沟”。磨河上游称玩花台河,中游称苌庄河,下游叫磨河,磨河窑址在磨河湾处,因此地地形地貌变动较大,所以没有发现堆积层,在这数十亩的田地里布满了瓷片标本,有黑瓷、黄瓷、花瓷、白瓷、并且留存有大量的窑具,遗留的器型有钵、碗、盘等,均较为丰满,属于唐代中期窑址。发现的柏村窑址在柏嘴山下,距离苌庄河大约1公里左右,是唐代早中期遗址;下王沟窑址位于磨河河道内一矿渣堆处,它的遗存南北长60米,厚2米,发现的瓷片标本多为白瓷、花瓷和黄瓷是唐后期窑址;苌庄村窑址位于苌庄乡政府附近,向西到苌庄河沿岸,东西宽大约300米,南北长大约300米,面积大致9万平方米,以生产黄瓷、青瓷、白瓷为主,并且烧白地黑花瓷等瓷,是唐代至宋代的窑址。
龙潭河当地人称之为“东大沟”,其源头已干涸,中游是牛头水库,下游是龙潭河。窑址大多分布在牛头水库上游。缸瓷窑村的瓷窑位于牛头水库西村旧村址上,当时已定为复耕区。窑址附近有二株古槐,古槐的地表处有丰富古瓷遗存,有白瓷、黄瓷、黑瓷、花釉瓷、褐瓷等,器型有瓶、钵、碗、罐、盆等,是唐朝较早期的窑址。上仙庙窑址和东尹湾窑址都在牛头水库上游东岸,西尹湾窑址位于牛头水库上游西岸,以上仙庙古瓷窑遗址堆积层较厚。缸瓷窑以及西尹湾等地貌变化很大并且堆积层不明显,但田间保存大量的瓷片标本和窑具。以上的窑址除西尹湾较远外,其余都相距在数百米以内,并且它的遗存釉色相近,品种相同,都是唐代早中期窑址。
李沟位于禹——苌公路附近,窑址位于村后的山坡上,当地村民在1995年建房时挖到了三个馒头状窑炉。品种主要是白瓷,器型发现的有动物造型,是唐末和五代时期的器物。上王沟村位于苌庄公路附近,窑址堆积层不明显,品种有白瓷、黑瓷,黄瓷未发现花釉瓷,其瓷片器型及窑具与下王沟基本一致。
苌庄窑的钧瓷胎质以浅灰居多,并且有少量的土黄色。黑釉同时也有黑褐釉,造型以壶、罐、钵、瓶为多。白釉大多为粗瓷,一般为泛黄、泛青,造型以盘、瓶、碗为多,少见细洁的白瓷胎。黄釉在各窑址中经常出现,釉色分为青黄、蜡黄、米黄、粟黄等,造型有碗、盆子、罐、钵等。各遗址都发现有黄釉瓷器在釉面施加橘黄斑块,酱黄釉斑与青黄釉、米黄融合为一体,色彩温暖,这也是苌庄窑的一大特色。花釉是唐瓷的一大特色。它是在黄釉、黑釉、黄褐釉、天蓝釉或茶叶末釉上装饰以天蓝、月白色斑点,斑点有的有规则地排列,有的任意加上几点。苌庄窑群共有十一处遗址发现的花釉种类以黑釉月白斑、黑釉蓝斑为多,黄釉黑斑、黄釉褐斑、白釉黑斑等较少。釉汁在高温窑炉里显现熔流现象,呈现出乳汁、白云、棉絮,等优美的彩斑。这些窑变效果颇具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