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领 | 人品有次,钧无次品

禹州融媒

2024-04-01 16:34:06

d100fdbcca223befa2b684d5f90ea13a.gif

640 (1).jpg

我知道,此时此刻写下这个标题,就有了吹牛的嫌疑,但我不怕别人说我吹牛,或者说我不懂钧瓷。

因为但凡懂点钧瓷的人都明白,世上所有的瓷器中,唯有钧瓷是最难烧制的,除了它有瓷器易碎这一共有的弱点外,在烧制过程中,同一个钧窑、同样的瓷土和釉料,同样的燃料,同一个烧窑的工匠,烧出的钧瓷却完全不同,就工艺讲,有成功的,有失败的;就品相来说,有精品、珍品,也有普通的大众的,甚至是不合格的产品。

这不是什么妖魔鬼怪施了魔法,而是在钧瓷的烧制过程中,要受诸多外来因素的影响,比如风力大小,比如天气阴晴,比如湿度高低,比如雨雪冷暖,比如磁场的引力等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左右着钧瓷的窑变效果,增加着钧瓷在窑内的变数。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即便上述诸多因素完全相同,却仍烧不成两件完全相同的钧瓷。说钧瓷神奇其实也不神奇,因为除了那些外因,还有许多内因也对钧瓷烧制起着决定作用。

640 (2).jpg

就从工匠来说吧,配料的是人,制坯的是人,装窑的是人,烧窑的也是人,即使是同一个工匠,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下,吃五谷杂粮,有喜怒哀乐,心情的变化,生理的变化,意念的变化,都会直接反映在他的行动上,而这任何一点的细微变化,可能他自己还没有感觉出来,常年与之为伴的钧窑、炉火和泥料,都先感受到了。

大文豪苏轼在《春江晚景》中写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工匠在制作瓷器的时候,瓷器也在与人发生着感应,当他们之间气脉相通、心情愉悦时,干出来的活质量就高、品相就好。而这不是人的技术提高了,他用的还是平时惯用的方法与手艺,是他的灵感影响了产品的灵性,人一顺手,手下的作品就会主动配合他。那些喜怒无常的人,情绪每天有无数次的变化,谁都无法保证自己永远是喜悦的、高兴的、笑口常开的,所以,即使烧钧瓷的是位久经窑场的大师,也不敢说他烧的全是成品。

如果这一窑烧成了几件你不满意、不高兴,那下一窑仍有可能一件都不让你烧成;可如果这次无论成败你都能心满意足、笑逐颜开,无论好坏你都能不丧志不气馁,那受你乐观情绪的感染,下一窑大概率定会开出满堂彩。

在钧瓷界,自古就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可见烧钧瓷之难,从来就在人们的意料之外。

640 (3).jpg

既然有“十窑九不成”的无数先例,说明通常情况下,一窑钧瓷烧成的大概率只有一成,不成的概率是九成,这九成不成的,都是残次品吗?

我想不一定,因为每个人的判断标准不同。

按神垕钧瓷人对钧瓷的苛刻标准,开窑之后,略有瑕疵的就当即毁掉、毫不犹豫,因为这是他们的烧瓷原则。毁掉的就是不满意的,不满意的那就是残次品。面对多达九成,即便打五折也多达五成的残次品,我在这里非要说“钧瓷无次品”,大概率也是没有人相信的。

可我今天说了,并且还白纸黑字写在了这里,“钧瓷无次品”。

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吗,还是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绝不是、都不是。

我当然明白,任何一样产品,无论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不可能都完美无瑕,就连自称为高贵无比的人,也并不都是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正人君子,所以生活中常常听到有人说“那人太次”、“那货没烧熟”,这说明人无完人,人也是有“次品”的。

04.jpg

人都有“次品”,还有什么东西无次品呢?

惟有钧瓷。

我的老家在钧瓷古镇神垕西十里开外的白峪村,这里本是豫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四十三年前,在我走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村时,它与中国大部分村庄一样贫穷落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人们出一趟村都十分不容易,要靠双腿走,我们那时自嘲是“开动11号”。

虽与神垕这个拥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镇只有十来里路程,人们的观念却比自然环境更落后,都知道神垕烧钧瓷,却没有谁的家里摆放或收藏过一件钧瓷。

由于我几十年在外工作,对家乡的很多印象仍停留在我离家之前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直到有一天,我再次回到白峪村的时候,弟弟说要带我去看看唐钧窑遗址。

我说那不要到神垕镇才能看到吗?他说就在咱们村里。

于是我跟着他来到白峪村所辖的刘庄村头,白峪河的上游处。

微信截图05.jpg

河里的水早已经干涸,村庄的房屋也大都空置着,好像久已无人居住的样子,可河边上的堰格下,有几道挖得深深浅浅的沟壕,却显现出不断有人踏踩的痕迹。

弟弟说这就是2001年国家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唐钧遗址。他指着竖在村头的一块石碑告诉我,那就是国务院立的碑。

我对那碑倒没有太在意,我在意的是被挖得七零八落的国宝遗址。听弟弟说,自从发现这个遗址之后,就常有梦想发财的人,到这里淘宝。他们挖走了很多瓷片,有彩的都拿走了,没有彩色和花纹的,仍被遗弃在原地。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就是被无数人劫掠过的钧窑遗址和钧瓷碎片。

说实话,看到这场景我非常震惊,首先是震惊我的孤陋寡闻,自己的家乡曾经是钧瓷发源地之一,我却在考古发现多年后才知道。二是震惊于当地政府对钧窑遗址的保护意识如此淡漠,竟任人随意乱采滥挖。三是震惊于钧瓷那顽强的、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生命力,时隔千年,跨越多少个朝代,哪怕被大山压成了碎片,它却依旧令那么多人向往、着迷,甚至垂涎三尺。

我也曾到过不少当代钧窑,看过大师们开窑,看他们把有裂纹的作品扔到了一边,把出现流釉的扔到了一边,把色彩不够鲜艳的也扔到了一边,说那些都是残次品。

06.jpg

说残次品是好听的,言外之意那些就是毫无价值的废品,被他们扔掉的都丢弃在废品堆上,等待拉走后统一销毁。

我知道在钧瓷面前,我永远都只是个外行人,可当我看到他们毫不犹豫地把那些稍有瑕疵的钧瓷都扔进废品堆里时,心就阵阵发紧。

我想,那是废品吗?明明它是钧瓷,是和那些大师眼中的所谓成品、精品、珍品们,从同一个钧窑里烧制出来的,它们享受过同一个子宫,同一种焰火,被同一个接生的人迎到世界上,他们是一奶同胞的孪生兄弟啊,怎么出了窑就被分成了三六九等,甚至有的被列为要销毁的次品?

我不知道这些大师们有没有去过白峪村的钧窑遗址,我也不知道考古学家当初在遗址上挖出了几件完整的钧瓷,如果能挖出一件像他们现在认为的、必须要扔掉或销毁的完整钧瓷,哪怕有众多瑕疵,甚至残缺,一定也会欣喜若狂、喜不自胜。它绝对不会被当作次品扔掉,必将被奉为国宝级的文物供奉起来。

有时候,不完美也是一种美,就像断臂维纳斯。

从我在唐钧窑遗址上见到的,被多少人挖掘过的一堆堆碎片来看,那些淘到宝的人,淘得的也是碎片,只不过那是有色彩的碎片、有花纹的碎片,因为经过时间的积淀和淘筛,而成了今人眼中的宝贝,假如那碎片出现在今天的钧窑上,却是无人问津的,是被视作垃圾的。

07.jpg

通过一件钧瓷碎片,能看出一个时代审美的发展史,钧窑的变迁史、钧瓷的进步史,你能说这钧瓷碎片是次品吗?虽然不排除当年它就是被窑主扔掉的次品和废品,可次品经过千年时光的历练之后,也成了求之而不得的上品。

这说明什么,说明钧瓷没有次品,因为它的每一件、每一片,都是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的存在。不知哪一天扔掉的次品,在研究者看来就是一部完美的、独特的钧瓷经典。

有一次,我应邀回神垕参加钧瓷文化节,遇到著名钧瓷画家雪冰清女士,她知道我像她一样热爱钧瓷,就送给我一条精美的项链作礼物。我接过后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竟没有发现这项链与我喜爱的钧瓷有何联系。

最后还是她告诉我,说项链的吊坠儿是将钧瓷的釉滴加工做成的。听她这样一说,我又把那个项链的吊坠儿仔细看了看,立马对它充满了好奇,在我眼里它瞬间与那些翠的、玉的或是金的饰物相比,就有了很多不同,它比它们都更神秘,更潮气,更高贵。

画家看我是第一次见到釉滴吊坠儿,笑笑说,现在不光是有人用釉滴做吊坠儿,还有人在用钧瓷瓷片做吊坠儿和挂饰,经过加工之后,在市场上相当抢手。

08.jpg

无独有偶,有天我在网上看到著名收藏家马未都,用几个月的工资买了几块钧瓷瓷片,看那形状和色彩,也是最适合作挂件的。这说明当我们的钧瓷人,野蛮地将一件流了釉的、裂了缝的、催了色的钧瓷,判了死刑的时候,另一个产业却已经悄然兴起,将他们视为次品的钧瓷,经二次创作之后,赋予了钧瓷新的生命力。

一个吊坠儿卖多少钱我不清楚,但我想它一定不比钧瓷卖得少,即便是价格不高,可它毕竟用的是钧瓷的一块碎片,一件钧瓷有多少碎片?哪怕只有一片是有价值的,那这整件钧瓷就都是有价值的。

我曾在大宋钧窑的珍品馆里看到过几件特殊的钧瓷,它的釉彩不是已经超过了瓶底,而是漫过瓶底流到了它的周围,形成了巨大的、像五彩金缕玉衣般的裙摆那样的透明体。这如果在一般窑主的眼里,肯定是一件残次品,因为按釉不过底的原则,它的釉远远超过了残次的边界,但在大宋钧窑,他们把它摆进了珍品馆,并且用玻璃罩很金贵地罩了起来。

当时我就为大宋人点赞,说明他们的钧窑有高人。同时这也再一次验证了我的观点。

人品有次,而钧无次品。

如果不信,你可以去询问为了出土一片完整的钧瓷而动用巨大国力的考古专家们,估计他们会给你一个和我的说法完全相同的答案。

09.jpg


作者简介|

张国领:河南禹州人,当代军旅作家、诗人,现居北京。《橄榄绿》《中国武警》杂志原主编,军旅四十三年,武警大校。出版诗歌、散文集26部、《张国领文集》十一卷等。中国作协会员,丰台作协副主席。

011.jpg

GIF动图--讲好禹州故事.gif



来源:钧瓷网

编辑:田玉赛 

责编:董州旭 终审:张玲君

禹州市民   文明公约.jpg

1底图.jpg



208浏览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云上禹州客户端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