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藏钧釉瓷器,简称钧瓷,共138件正式藏品。从来源上说,以窖藏出土和移交居多,收购征集较少。1925年鄢陵县城内窖藏钧瓷25件,据《河南博物馆馆刊》记载:民国十四年十二月,河南教育厅据鄢陵县知事张聚奎呈称:寄居本城旧当典院郁川人魏书成家,于本年十一月间,在院内掘红薯窖,得宋瓷盆碗盘碟酒杯数十件,暗招开封古玩商出售,地方攻诘,此项物品已由古玩商运汴,勒令河南图书馆馆长何日章查追此项物品,当由何日章呈覆,以七百零四元,向古玩商赎出,归图书馆保存,旋经古物保存所及河南古物保存委员会移交本馆。这些瓷器构成了最早的院藏钧瓷。其后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移交30件,包括1963年禹县黄庄窖藏,1978年长葛石固遗址窖藏大碗及洗2件,禹县白沙水库采集的钧瓷罐等;还有1972年禹县老寨沟采集矮梅瓶。1981年河南省登封县冯湾村窖藏瓷器23件;1984年郾城县十五里店窖藏瓷器7件;1992年淅川县城关西门外丹江水库沉船出土的单柄洗;郑州海关或公安局移交钧瓷4件;河南省文物商店拨交12件;开封市文教局移交、开封市民捐献、开封文物商店收购等24件;1998年从各地市博物馆、文化馆、文管所等机构调入9件。
从器物类别来说,以碗、盘、碟、洗类居多,瓶、炉、缸类较少。既有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皿,亦有陈设器皿。笔者通过对钧釉瓷器的分类比较和归纳,对时代特征明显的重点器物进行介绍,全面展示河南博物院钧瓷藏品的面貌。
今天我们一起跟着刘老师的脚步,去河南省博物院参观一下馆藏的钧釉瓷器。
一 院藏钧瓷器类
(一)碗
碗是院藏钧瓷中最常见的器类,型式较多,大小有别。有直口圆曲腹碗、菱口碗、撇口斜腹小碗、敛口斜腹碗、墩式碗、敞口出沿碗等。
钧窑蓝灰釉大碗
1. 钧窑蓝灰釉大碗,金代,高11.8厘米,口径25.7厘米,足径9.4厘米,1978年长葛石固遗址窖藏出土。圆唇,直口,深弧腹,平底,圈足。通体施蓝灰釉,内壁釉色匀净,外壁有流釉痕迹,细小开片。胎呈浅灰色,胎质坚固细密。
钧窑天蓝釉菱口大碗
2. 钧窑天蓝釉菱口大碗,金代,高12厘米,口径24厘米,底径8.3厘米,1978年长葛石固遗址窖藏出土。圆唇,直口,菱花瓣形圆曲弧腹,小圈足高而直。此碗制作精良,仿金银器造型,模制而成。通体施天蓝色釉,釉面局部有小气泡,布满小开片,有星散的铁斑,口沿及菱瓣凸起处釉薄,略露胎色。足端露胎,施棕黄色护胎釉。
钧窑撇口斜腹小碗
3. 钧窑撇口斜腹小碗,金代,高5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3.5厘米,河南博物院旧藏。
钧窑月白釉
4. 钧窑月白釉碗,金代,高9厘米,口径18.5 厘米,足径5.1厘米,1963年禹县黄庄窖藏。碗敛口,斜腹较深,圈足。通体施月白釉,足底无釉。施釉均匀,胎质坚硬。此类碗共37件,数量较多,大小口径有别,最大的口径25厘米,最小的口径8~10 厘米。金代的敛口斜腹碗一般施满釉,足端施酱色护胎釉,做工精细。元代的此类碗一般施釉不及足底,削足痕迹明显。
墩式碗
5. 墩式碗,金代,高6.5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4.8厘米,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移交。碗呈墩式,敞口,直壁,近足处内敛,圈足。通体天蓝色釉,玻璃质感略强,釉层薄处显青色。釉层厚处有流釉痕迹。
钧窑蓝灰釉彩
6. 钧窑蓝灰釉彩斑碗,元代,高7.5厘米,口径14厘米,足径5.2厘米,1984年郾城县十五里店乡小赵村窖藏出土。碗呈鸡心状,敛口,斜腹,小圈足。通体施蓝灰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露褐色胎,外底有挖足痕迹。釉面不匀净,有黑色杂质及缩釉点,内腹壁有一块窑变紫红彩斑。
月白釉撇口出沿碗
7. 月白釉撇口出沿碗,元代,高6.5厘米,口径17.5厘米,足径6厘米,1956年开封收购。侈口,深腹,圈足,内外施月白釉,外壁不及底。釉面有开片。
(二)盘
盘类有折沿盘、菱花口折沿盘、菊瓣盘、敛口盘四种,有的盘有窑变彩斑装饰,彩斑有的似有规律的点画到釉上,分布均匀。有的彩斑弥漫无任何规律,如菱花口折沿盘。
钧窑天青釉折沿盘
1. 钧窑天青釉折沿盘,金代,高3.1厘米,口径19.8厘米,1925年鄢陵县城内窖藏出土。尖唇,肩部束折,平折沿微微翘起,浅腹,大环形矮圈足。通体施天青色釉,釉面布满小块开片,裹足支烧,外底有三枚支钉痕,外壁及外底部有许多“蚯蚓走泥”纹。
钧窑蓝灰釉彩斑折沿盘
2. 钧窑蓝灰釉彩斑折沿盘,金代,高2.7厘米,口径17.4厘米,底径11.2厘米,1925 年鄢陵县城内窖藏出土。敞口,平折沿,浅弧腹,大环形矮圈足。通体施天蓝釉,釉色略泛青灰,盘内外分布三块玫瑰色彩斑,彩斑略显灰暗,外底足内有三枚支烧痕。
钧窑天蓝釉彩斑菱花口折沿盘
3. 钧窑天蓝釉彩斑菱花口折沿盘,金代,高3.3厘米,口径19.5厘米,足径8厘米,1976年方城县拐河菜园出土。板沿,菱花口,浅腹,圈足。通体施天青色釉,有开片,足端露浅褐色胎,盘内大片玫瑰紫色彩斑。
月白釉敛口盘
5. 月白釉敛口盘,金代,口径17.3厘米,底径5.8厘米,高3.5厘米,1963年禹县黄庄窖藏出土。敛口,浅腹,圈足。通体施月白釉,足端露胎。
(三)碟
碟类器物仅有两种,一种数量较多,翻沿浅腹碟,另一种宽折沿碟,仅有3件。
天蓝釉浅碟
1. 天蓝釉浅碟,金代,高1.9厘米,口径11.3厘米,足径4.3厘米,1925年鄢陵县城窖藏出土。窄平口,口沿微外翻,浅腹,小平底,圈足。通体施天蓝釉。
蓝灰釉折沿碟
2. 蓝灰釉折沿碟,元代,高2.7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5.3厘米,河南省文物队工作移交。平折沿,浅腹,圈足。通体施蓝灰釉,外壁施釉不及足。
(四)洗
洗类器物共8件,圆洗3件,单柄洗3件,莲花洗1件,板沿洗1件。除了一件单柄洗是在开封市文物商店购买,其他均为出土或窖藏,釉色美丽,器型多样。
钧窑月白釉花瓣洗
1. 钧窑月白釉花瓣洗,金代,高7.5厘米,口径18.5厘米,底径11厘米,1980年嵩县城关镇北街砖厂出土。体呈莲花花瓣式,尖唇,瓣片较深,口部微敛,圆曲腹稍外鼓,平底。通体施月白釉,满釉支烧,底部有五个支烧痕。釉面有细小的棕眼。釉层略薄,流动感较强,口沿和花瓣凸棱处釉层最薄,略露胎色,洗内底积釉较厚。
钧窑天蓝釉圆洗
2. 钧窑天蓝釉圆洗,金代,高7.2厘米,口径27.7厘米,足径18.5厘米,1978年长葛石固窖藏出土。圆唇,浅曲腹,大环形矮圈足,底部有五枚支钉痕,布局不甚匀称。通体施天蓝釉,匀净光润,有稀疏的小棕眼,口沿釉较薄,呈黄绿色,器表釉层较厚,有流釉现象,足端露胎部施棕黄色护胎釉。(图十五)这类圆洗共3件,一件金代的与石固窖藏洗盘式相同,通体釉色月白,外足底有五枚支钉痕。还有一件元代的,盘式亦相同,为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移交。通体施月白釉,洗内有紫红窑变彩斑二块。外壁流釉,至近底足处积釉。外底及足部露胎,制作粗糙,挖足痕迹潦草。
天蓝釉折沿洗
3. 天蓝釉折沿洗,金代,高7厘米,口径26.3 厘米,足径12.5厘米,1959年汝州市大峪乡班庄出土。宽折沿上翘,深腹,腹壁圆曲,大环形矮圏足,通体施天蓝色釉,足端露胎,胎色赭灰。
月白釉单柄洗
4. 月白釉单柄洗,金代,高7厘米,口径17厘米,1966年从开封市文物商店购买。尖唇,口微敛,浅弧腹,圜底,底部微凹。口沿一侧出菱式折沿,沿下有一环形耳与腹部相连。通体施月白釉,满釉支烧,外底有三个支烧痕。
月白釉荷叶形单柄
5. 月白釉荷叶形单柄洗,金代,高5.9厘米,口径17厘米,1980年嵩县城关镇北街砖厂出土。体呈6瓣荷叶式,口部微敛。口部一侧出葵式折沿,沿下附耳,耳与腹部相连。通体施月白釉,满釉支烧,底部有三支烧痕。
(五)瓶
瓶类共五件,有花口小瓶、矮梅瓶、花口大瓶、胆式瓶、梅瓶,件件不同,均为陈设器或花器。
钧窑月白釉花口瓶
1. 钧窑月白釉花口瓶,金代,高18厘米,口径6.5厘米,足径5.6厘米,1962年禹县黄庄窖藏出土。五瓣荷叶形口外侈,细长颈,折肩,瓜楞腹,上腹鼓,胫部斜收,胫部近足出有一凸棱,高圈足外撇。通体施月白釉,花口口沿及胫部凸棱处釉层薄,略露胎色。圈足及颈部凸棱部有积釉、垂釉,圈足外近足端及圈足内施有酱黄色护胎釉,外足心满釉。
钧窑荷叶口大瓶
3. 钧窑荷叶口大瓶,元代,高64厘米,口径22厘米,足径22厘米,1976年临汝县纸坊乡赵西村出土。六瓣花口外侈,瓣片圆折下垂,两个瓣片相接处尖锐锋利。长颈,中部微束,溜肩,鼓腹,下腹斜收,喇叭形高圈足,足端露胎。通体施天蓝釉,釉呈流动状,尤其是下垂的瓣片、颈部莲瓣下及凹弦纹处釉质凝厚。
钧窑蓝灰釉胆式瓶
4. 钧窑蓝灰釉胆式瓶,元代,高28.3厘米,口径4厘米,足径6.8厘米,河南省文物商店拨交。圆唇,小口,长细颈,颈中部微收,卵圆形腹,圈足。通体施蓝灰色釉,釉层微薄,釉面布满细碎开片及铁黑色的细纹,足端及足底露胎,圈足部施酱色护胎釉,足底有挖足痕迹。
(六)罐
罐类2件,有双系罐、直口罐,均为元代产品。
钧窑蓝灰釉双耳罐
1. 钧窑蓝灰釉双耳罐,元代,高9.2厘米,口径8.4厘米,足径6.9厘米,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移交。敞口,短颈,肩部置对应小圆系,鼓腹,宽圈足。通体施蓝灰釉,釉不及底足。
钧窑月白釉彩斑罐
2. 钧窑月白釉彩斑罐,元代,高17.8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12.7厘米,禹县白沙水库采集。直口,短颈,溜肩,鼓腹,胫部斜收,圈足。通体施月白釉,外壁施釉至胫部,肩部对应位置有彩斑两块作装饰。
(七)炉
炉类有三足炉与板耳炉,金代的三足炉釉面光亮匀净,元代的板耳炉釉色灰白,相比之下,元代的炉做工复杂潦草,金代的炉简单精致。
钧窑天蓝釉三足炉
1. 钧窑天蓝釉三足炉,金代,高13厘米,口径14.3厘米,腹围47厘米,1963年禹县黄庄窖藏出土。尖唇,直口,平折沿微上翘,短直颈,圆鼓腹,圜底,下承三兽足。通体施天蓝釉,釉面光亮匀净,除足底外施满釉,内底有三片无釉,用于套烧,露胎部施棕黄色护胎釉。
钧窑灰白釉板耳炉
2. 钧窑灰白釉板耳炉,元代,高14.2厘米,口径10厘米,1996年河南省华源文物发展公司调拨。平口,板沿,鼓腹,圜底,外底部隐圈足,削足痕迹明显。下腹部承以三足,肩部附二板耳,板耳的空隙处分别贴塑双系,做工较繁复。通体施灰白釉,釉色暗淡无光,外底有垂釉痕迹。内外底及三足均无釉,胎质较为粗糙。
(八)缸
钧窑月白釉红斑缸
钧窑月白釉红斑缸,元代,高15厘米,口径17.5厘米,底径10.5厘米,1984年郾城县小赵村窖藏出土。敞口微内敛,深腹微弧,近底处内折,圈足。通体施月白色釉,外壁对应位置有紫红斑两处做装饰。内底无釉,外壁施釉不及底足。
(九)花盆及盆托
六角形花盆
1. 六角形花盆,高13.5厘米,口最长4.5厘米,口最宽14厘米,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梨园地出土。整体呈六方形,下承六如意形足。底部有6个小圆孔,分布均匀,为渗水之用。通体满釉,内天蓝外茄皮紫,足端和外底有酱色护胎釉,底部有支烧痕迹,底部有数字“六”,为烧造时所刻,以标示花盆形制的大小。
鼓钉式盆托
2. 鼓钉式盆托,高9.1厘米,口径21.9厘米,足径15厘米,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钧台窑梨园地出土。直口方唇,弧壁浅腹,平底,下承三个如意形足,口沿与近底部有两周鼓钉装饰。通体满釉,内天蓝釉外茄皮紫釉,釉层光亮,足端及外底有酱色护胎釉。
(十)匣钵
带钧窑彩斑碗匣钵
带钧窑彩斑碗匣钵,元代,高10.4厘米,口径26.3厘米,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移交。整体呈漏斗状,直口,折腹,下腹斜收。匣钵内有一钧窑带彩斑碗,碗敛口,斜腹,圈足。通体施月白釉,釉色略暗淡,口沿部有彩斑装饰,外足底露胎,削足痕迹明显,有乳突。
二 院藏钧瓷分析
通过对以上金、元各时期的典型器物介绍,可以看出:
1. 河南博物院藏钧窑瓷器品种齐全,涵盖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用品,如碗、盘、碟、洗、罐、瓶、炉、缸等,其中碗、盘、碟、洗类居多,瓶、炉、缸类较少。既有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皿,亦有花盆、盆托等陈设器皿。普通常用器皿有花口、菱口、菊瓣、莲花等式样及大小的变化。
2. 从装饰手法来看,基本上素面无纹,单一的天蓝色、蓝灰色、月白色、灰白色釉,釉面匀净程度有差异,有乳浊和流釉现象。金代时期的钧瓷天蓝釉居多,釉色纯净光亮,元代以月白釉居多。
金代早期的红斑装饰显得随意不固定,效果不可预知,形状无规则,如有的是大片的红斑弥漫在天蓝色或天青色的釉中。金后期及元代,彩斑是有规律地点画在釉上,可能是圆盘中的一点、一块、两块或三块对应的彩斑,可能是器物肩部、腹部等对应位置的彩斑。元代器物装饰繁复,例如炉在板耳的空隙处再贴塑两系,而金代的三足炉简约到极致。
3. 金代初期的钧窑瓷器做工精致,修足仔细、规整,器物外底足也上釉,仅露足端,而往往在露胎的足端施一层酱黄或酱褐色护胎釉,足部看不到削足痕迹。盘、洗类器物采用裹足支烧。金代后期的器物外底足虽无前期制作规整,也象征性地在外底足上釉或点釉,制作显得急促而潦草。元代后期,器物的外底足往往没有点釉,器物外部不施满釉,碗、盘、罐等施釉不及足,甚至不及胫部。
4. 金元时期,生产钧釉瓷器的窑厂迅速扩大到河南中西部地区多个窑址,如鹤壁窑、修武窑、汝州临汝窑、汝州东沟窑等,同时也生产青瓷。院藏的钧瓷,并不一定都是禹县钧台窑或神垕镇的产品,例如 1959年汝州市大峪乡班庄出土的钧窑天蓝釉折沿洗,其产地有可能就是班庄附近。2015年10月,笔者去汝州市大峪乡班庄附近的下十字口做田野调查时发现,该窑址可见的遗存较为单一,多为钧瓷残片及漏斗式匣钵,釉色与胎体可与院藏折沿洗相对应。
5. 关于钧瓷创烧时代,陈万里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钧瓷继汝窑而起”的观点。秦大树先生根据对禹州市神垕镇刘家门窑址发掘的地层和出土物,判断钧釉瓷器的生产大体始于北宋末期的徽宗、钦宗两朝(1100年—1127年)。北宋末期为第一期前段,钧窑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创烧,器物的制作十分规整,普遍施满釉,采用裹足支烧和裹足刮釉的方法装烧,是当时河南地区烧制技术最精湛的窑场之一,在北宋末期与汝窑同时生产。孙新民先生根据对汝州市东沟瓷窑址的发掘,认为天蓝釉钧瓷在东沟窑的烧造时间不早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也就是不早于金代初年。这个观点证明了陈万里先生“钧瓷继汝窑而起”的观点基本正确。河南博物院藏瓷器大多为窖藏或采集,器形、釉色、烧造方式等基本上与金元时代器物特征符合,涵盖了整个金代及元代。
钧窑花盆及盆托类的瓷器,学术界争论较多,有“北宋说”、“元代说”、“元末明初说”和“明初说”等。2013年故宫博物院举办了“色彩绚烂——故宫博物院藏钧窑瓷器展”,该展览将出戟尊、花盆、盆托类瓷器作为陈设类钧瓷归类于官钧,将日常用碗、盘、碟、洗、罐、瓶等生活器皿归类于民钧。陈设类钧瓷分为粗放型和精致型两类。其中,精致型传世钧瓷与 1974年钧窑梨园地遗址出土陈设类官钧烧制年代定到北宋,粗放型传世钧瓷与2004年禹州制药厂钧窑遗址出土的陈设类钧瓷的烧制年代定为元末明初。最近新的热释光年代测定,把梨园地钧窑遗址和原禹州制药厂钧窑遗址出土的陈设类钧瓷作为对象,进行科学测年。梨园地窑址出土标本热时光年代的均值为距今820年,最终结果不支持“明代说”。河南博物院藏的钧瓷花盆及盆托,是1974年禹州市神垕镇钧台窑梨园地出土,也在争论范围内。
总之,我们可以从河南博物院藏的上百件钧窑瓷器,管窥河南地区金元时期钧瓷的发展状况。
通讯员:李少辉
编辑:霍萌萌 校对:孙小华
责编:董州旭 终审:宋法庭
特别声明:本文由云上禹州个人号或机构账号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云上禹州客户端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