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禹州市古城镇鑫禹都生态农业公司的厂房里,一套投资5000万元的全自动粉条加工设备正在紧锣密鼓地安装调试。“新生产线9月正式投产,效率提升至原来的三倍,智能烘干技术让我们彻底告别‘看天吃饭’!”新疆广源汇丰科技董事长魏世鑫指着设备兴奋地说。这一场景,正是禹州市农业局以“精准解痛点、定制给资源、乡情筑纽带”的“保姆式”服务推动薯制品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
靶向攻坚,打通项目梗阻
新疆昶盛达公司曾对万吨红薯淀粉加工项目犹豫不决。禹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向阳在洽谈中直击企业关切:“温总,我们已组建高校科研团队与本地农技专家联合攻关小组,重点突破红薯抗性淀粉提取技术,助力开发控糖高纤维产品;同时协调2026年1000万元产业强镇专项资金优先支持该项目,并将企业纳入‘头雁项目’重点扶持名单。”此外,农业农村局还促成企业与河南万邦物流对接,系统性解决销售难题。目前,该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加工红薯淀粉1.5万吨,带动300余户农户增收。
品牌跃升,激活传统技艺
为助力鑫禹都公司提升竞争力,农业农村局协调市场监管局优化SC证办理流程,将审批时限从20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随着“禹州粉条”地理标志认证落地,该公司成为首批授权企业,产品不仅销往全国20余个省份,还与东南亚客商达成500吨年供货协议。同时,古城关岗村正复原明朝粉条工坊,打造“非遗+体验”文旅项目,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
乡情引智,绘就农旅蓝图
北京凤凰产教高级副总裁牛应山虽未直接投资,却以乡情为纽带,为家乡大涧村提供全方位规划支持。该村依托全国唯一的二叠纪古植物化石山地红薯基地,融合“地质+非遗”特色,打造“地质科普长廊”“非遗工坊”等体验项目,创新“土地+劳务+庭院”三方合作机制,预计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带动农户人均年增收3000元。
三大成效凸显转型活力
在技术端,鑫禹都全自动生产线实现粉条“智能温控烘干”,年出口额预计达1200万美元;新疆昶盛达项目补齐深加工链条,产业附加值提升30%。在融合端,大涧村千亩种植基地与研学工坊吸引游客参与农事体验,关岗村非遗工坊开发的薯粉画已获2000件订单。在品牌端,“禹州粉条”地理标志推动产品溢价25%,区域品牌价值有望突破45亿元。
禹州通过精准服务,正将红薯“土特产”转化为智能化、品牌化、融合化的“金链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编辑:马阳 校对:田玉赛
责编:孙小华 终审:蔡春蕾
特别声明:本文由云上禹州个人号或机构账号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云上禹州客户端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