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发表禹州市委书记黄河署名文章——受水区应在节水上下功夫

禹州市水利局

2021-08-09 16:33:36

受水区应在节水上下功夫

河南省禹州市委书记 黄河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北方缺水地区通过建设大型水厂及应急蓄水、输水管网等工程,不仅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饮水安全问题,让群众喝上了甘甜的“南水”,更带来了生态环境的蝶变。“十四五”时期,县域需抓住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的重大机遇,科学统筹、节水优先,着力提高用水效率,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坚持节水为先,管好水资源。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虽通水后状况得到缓解,但节水是根本出路,需长期深入做好节水工作,着力提高水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一是强化思想引领,增强节水意识。把节水型单位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单位的重要标准,深化节水型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等创建,积极开展节水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将节约用水纳入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计划,切实让爱水、惜水、节水、护水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深化改革创新,提高节水效益。工业是节水的重要领域。应通过政策激励引导,让更多工业企业加快淘汰用水效率低、污染重的落后生产工艺、用水器具,大力推广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雨水集蓄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和技术,推动企业以创新促节水、以节水促发展。在农业领域推进水价综合改革,促进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助力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与发展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着力破解农业与节水的矛盾,实现农作物优质高产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共赢。城乡生活领域需在加快推进供水管网、节水器具更新改造的同时,深化阶梯水价改革,通过杠杆作用节约用水,并把节约下来的水资源作为解决城乡居民生活、生产用水的来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储备,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
  坚持用水为重,保障水安全。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既要“节流”,又要“开源”。县域应坚持系统观念,统筹用好境内各种水资源,既确保优质水源优先保障供水安全,又减轻受水区对南水北调水源的依赖。一方面,多水互济利用。围绕蓄住天上水,利用水库塘坝、沟河洼地、水保工程等,有效拦蓄雨洪资源和沟河径流,保证农业灌溉用水,提升沟河水生态环境。围绕用好过境水,依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中长期规划,对南水北调受水区指标内水资源总量采用集约节约方式,对现有居民生活用水源进行地表化置换,并进一步扩大受水区范围,解决好供需矛盾,把有限的南水北调优质水源优先用于城乡居民饮水保障。围绕用足非常规水,加大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和煤矿疏干排水水质达标力度,作为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和沟河生态用水水源,切实增加地表可利用水资源量,确保实现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压采目标。另一方面,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城乡供水一体化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时期,县域应依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合理调配南水北调水源指标,谋划建设一批千吨万人以上的集中供水厂,实现全域供水规模化、市场化和城乡供水一体化,让辖区群众尽早全部吃上清澈甘甜的优质水,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解决农村吃水难问题,进一步提升水资源供给的保障标准、保障能力、保障质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治水为要,优化水环境。一泓清水,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减少水污染就是节约水资源、改善水环境就是优化水资源。应把治水作为提升县域治理水平的重要体现,科学治理、综合治理、全面治理,顺应人民群众从“喝上水”到“喝好水”的新需求,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强劲动能。一是突出顶层设计,做好“治水”规划。在县域总体规划框架内,科学编制水资源综合规划、“十四五”时期供水保障规划等涉水规划,制定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实施方案,统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做好开源“加法”、节流“减法”、优化“乘法”、治污“除法”,保障用水安全。结合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依据南水北调应急维修和受水区供水实际需求,科学谋划南水北调中线调蓄工程,既有效确保受水区群众饮水安全,又提高周边区域的用水安全能力,让好水用到急需之处。二是完善机制体制,凝聚“治水”合力。充分发挥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的重要作用,着力形成最严格水资源考核、河湖长制考核、水污染防治攻坚考核等制度协同发力的工作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严格实行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节水设施“三同时”制度,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用水管理,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深化河湖长制,持续完善“河湖长+检察长”“河湖长+警长”工作机制,促进河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有责”到“有能有效”。严格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控,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重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以节水要求倒逼发展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加快构建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均衡匹配的新格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支撑。


422浏览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云上禹州客户端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