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年味儿

禹州夏禹文化研究会

2023-01-21 08:10:30

微信图片_20230121083510.jpg

小时候,腊月二十几奶奶就开始忙碌,“蒸枣山,金山银山福无边。”清楚的记得奶奶蒸枣山时一丝不苟娴熟的样子,揪起一个小面团,或搓或卷,或用筷子夹,不同的造型和花样就出现了,然后小心翼翼地按上枣,枣山蒸熟后,毕恭毕敬地摆在桌子中心的位置上,用于供奉,祈求平安。等过了二月二,年过完了,奶奶说:“开始吃吧!”仿佛是要开始一种很隆重的仪式。

小时候,炸爆米花的老人,在村里某个背风向阳的角落,卸下那膨爆米花的器物:一墩矮矮的火炉,一架木制的风箱,一条铁圈撑箍着口的长布袋,一台炭黑肚大的爆米花机,还有那乌黑的煤、铁制的小铲。老人一边拉着风箱一边摇转爆米花机........“嘭”的一声巨响,一团白烟升腾而起,热腾腾香喷喷的爆米花便装满了口袋,旋即空气中弥漫着爆米花特有的诱人芳香……现在的爆米花口味多样,我还是喜欢原来的味道,只觉得是童年里最好吃的零食。 

小时候,我盼望下雪就像盼望过年,现在依然是。记得五年级,真的是有鹅毛般的大雪,雪没过膝盖,穿枣红色灯芯绒棉靴,脚踩在雪上一路咯吱咯吱,就像脚板和冬天在不停说话。从房檐上敲下来的冰喇叭好长好凉,我们吃着笑着,好快活。怀念每一个飘雪的日子,天地间都是美的,抬起头,任雪花飘在脸上,只觉得好浪漫。

小时候,一年买不了几件新衣服,全指望过年的时候了,没事就拿出来瞅瞅试试,舍不得穿,叠的板板正正地压在枕头下,想象着大年初一穿上新衣服的开心,睡梦中都是甜甜的微笑。

小时候,我们村里能写春联的“文化人”凤毛麟角,仅有学校的寇校长,每年临近春节忙着写春联,这家拿着红纸来找他,那家也是,排队,盛墨汁的碗里溢荡出一股沁人心脾的墨香气,看着一笔笔写出来的春联映着我们红红的脸庞,那年味越发浓烈了。

小时候过年是非常讲究的,老规矩、老理儿也特别多。诸如“初一不扫地,破五不动针”之类。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响声,贴春联,舞龙舞狮,逛庙会,放鞭炮,一样都不能少。小时候的年,承载了我太多的回忆......情怀是刻在骨子里的,而年是有温度的,像一团火,暖着人们的心,而岁末的日子也开始闪着光。

在冯骥才先生看来,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的十二生肖文化中,兔历来被视为瑞兽,俗称“瑞兔”,兔是敏捷、安详、宁静、素朴的代言,它与月亮、穴窟、映雪的梁园相联属,它已泛化为一种美好的意象,一直萦绕在我们的文化心灵中。而到来的2023年,就是传统的癸卯兔年。它所代表的美好一定能够在新年随之降临人间,这样的年景总还是令人久违的期待呢!当国画遇上新春,回忆里的年味儿便鲜活起来,这每一幅画都是一个故事,也是温暖的乡土记忆。

微信图片_20230120205035.jpg

《招财猫近我者富》

微信图片_20230120205052.jpg

《问梅消息》

微信图片_20230120205100.jpg

《吉庆有余》

微信图片_20230120210238.jpg

《玉兔迎春》

微信图片_20230120210244.jpg

《正月正》

微信图片_20230120210250.jpg

《除妖斩魔》

微信图片_20230120210355.jpg

《竹报平安》

微信图片_20230120210400.jpg

《舞狮闹新春》

微信图片_20230120210404.jpg

《记忆中的年俗蒸枣山》

微信图片_20230120210410.jpg

《璀璨花灯》

微信图片_20230120210649.jpg

作者简介:寇党培,网名小扣,80后,教师,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非物质文化遗产禹州绘画传承人,禹州夏禹文化研究会办公室主任。

编辑:霍萌萌

责编:董州旭

值班编委:宋法庭

禹州市民   文明公约.jpg

1底图.jpg



7421浏览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云上禹州客户端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