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禹州市浅井镇扒村,边继伟是一位声名远扬的扒村瓷非遗传承人。他用一把碎玻璃当配方,烧出了具有金属光泽的黄色窑变瓷器,用一段小故事,把扒村瓷的工匠精神讲得活灵活现,以不断创新的精神,让昔日民窑产品“窑变”为“瓷上水墨”的艺术瑰宝。
扒村瓷的故事,要从一千多年前讲起。唐代中后期,那时叫做东张镇的扒村就开始烧制瓷器。到了宋金时期,这里已成为远近闻名到处冒烟的“瓷都”。扒村瓷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白地黑花”,就像在瓷器上作水墨画,以瓷坯为纸,用黑彩当墨,画出的纹样既有烟火气,又有艺术范儿。被人形容为“凝结着中国画的意境,烧出了中国书法的韵味”,连中国古陶瓷学会的耿宝昌老先生都赞不绝口。
边继伟从小在扒村长大,耳濡目染间,心里种下了恢复扒村瓷的种子。年轻时,他去禹州一家知名钧瓷窑打工,用心地他跟着师傅学到了一手钧瓷的好手艺。2021年,他回到扒村,在窑址上建起了自己的窑口——东张窑。他给自己定了个目标:把扒村瓷和钧瓷的优点结合起来,烧出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没少下功夫。窑炉升温的曲线、进风的大小、烧制的气氛,每一个细节他都反复调整。最奇妙的是,他把绘画艺术搬到了瓷器上,把平面的图案变成了浮雕,再用钧釉一烧,两种瓷风完美融合,灵动又新奇。
边继伟在成功恢复扒村瓷烧制的同时,更专注于艺术创新。他常在村里村外转悠,扒村山上的枸木烧成的木灰、河滩里的马牙石、山上的斑画石等等,这些别人眼里的“废料”,在他手里都能变成釉料的“宝贝”。他用这些材料烧出的瓷器,既有传统韵味,又带着自然的野趣,让人眼前一亮。他说:“大自然给的东西,用好了就是宝贝。”
那一天,一场大风把厂里的玻璃门刮坏了,玻璃碴子落了一地。一般人可能只会抱怨倒霉,但边继伟却蹲下来,一片片捡起碎玻璃,并且突发奇想:能不能试用玻璃作釉料呢?他按照自己的配方,把这些碎玻璃掺进釉料里,没想到,这一次烧出来的瓷器竟泛着金属般的光泽,像镀了一层金,晶莹剔透,富有质感。客户们一眼就爱上了这些作品,订单接踵而至。
看似偶然的成功,其实是边继伟几十年匠心的沉淀。他用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工匠精神,不是死守规矩,而是能在困境中找到转机,在平凡中创造不凡。
在边继伟、席军晓等非遗传承人的努力下,扒村瓷的名声越来越响。浅井镇党委、政府大力支持扒村瓷产业的复兴,多次举办陶瓷文化节和艺术展览,线上线下一起推广,把扒村瓷的招牌擦得锃亮。如今,浅井镇以扒村为中心的周边已经恢复了5座窑口,每年能烧出几千件作品。镇政府还筹建着扒村窑博物馆,把AA级扒村瓷文化产业园建成了游客们的“打卡地”。
扒村瓷的工匠精神,不只是对老手艺的死守,更是在传承中大胆创新的勇气。边继伟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让老手艺在新时代找到新舞台,扒村瓷才能真正“活”起来。这不仅是扒村瓷的未来,也是所有传统手艺的希望。守得住匠心,玩得转新意,这才是真正的“匠人精神”。
通讯员:田晓业
编辑:霍萌萌 校对:马阳
责编:董州旭 终审:王东霞
特别声明:本文由云上禹州个人号或机构账号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云上禹州客户端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