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山禹王庙位居于禹州市西方岗镇境内,进入禹王庙风景区,有座雄伟壮观的汉白玉大禹王塑像,在大禹王像的右侧刻立的这通碑,可不是普通的碑,它是“明宣宗皇帝致祭神禹大帝的圣旨碑。”
明宣宗皇帝名叫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朱棣的孙子。朱瞻基文武双全,在位期间严惩腐败,赈济灾民,是一位仁政爱民的明君。
话说朱瞻基生来就是做皇帝的料。有史料记载,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爷爷朱棣做了一个梦,梦见父亲朱元璋将大圭玉器赐给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并对他说“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其意思是说:“我把皇位传给了你,将来你要把皇位传给你的孙子,这个孙子会使大明昌盛。”朱棣接过大圭猛地醒来,正在沉思解梦时,忽听门外传来孙子出生的喜讯,立即跑去看望,果然发现小瞻基脸上一团英气,便兴奋地大呼曰:“此乃大明朝之福也!”
朱棣登基后对孙子朱瞻基宠爱有加,四岁时就把他带在身边,并时常带他到田间地头体验老百姓种地的艰辛,由此就奠定了朱瞻基继位后关心农业、亲民爱民的思想基础。
据“禹县大事记”记载,明宣德九年(1434),也就是明宣宗皇帝朱瞻基登基的第九年,我们禹州境内遭遇了蝗虫之灾,因粮食短缺发生了饥荒,皇帝朱瞻基闻讯,立即派遣官员前往河南指挥消灭蝗虫,并实施救灾赈灾。官员们走后,朱瞻基仍不放心,他唯恐这些官员,像过去有些官员一样,贪污腐败,将赈灾的钱财、粮食等物资归为己有,灾民们得不到救助,其危害远比遭遇蝗虫的危害还要大。于是又特意谕旨户部前去督导,使百姓们度过了灾荒之年。
这通《明宣宗皇帝致祭神禹大帝圣旨碑》,是公元1426年,明宣宗皇帝朱瞻基刚刚登基不久,就遇到洪灾。当时,黄、汝二河泛滥,大地一片汪洋,百姓流离失所。皇帝朱瞻基御驾黄河北岸,亲临抗洪救灾,得知开封府内的周边县市:郑州、阳武、中牟、祥符、兰阳、陈留、原武、荥泽、鄢陵、封丘;南阳府之汝州;河南府之嵩县等诸多地方,都遭受了严重的水灾,唯独钧州,也就是我们禹县境内安然无恙。朱瞻基为之纳闷,便问其缘故。一大臣曰:“钧州乃大禹之封国。”皇帝朱瞻基一听,对华夏先祖的崇敬之心油然而生,立即派太常寺丞袁止安前往禹山禹祠禹王庙,呈御书致祭先祖神禹大帝,以保天下太平,风调雨顺。
其圣旨碑曰:公元一四二六年,明宣德元年,六七月连雨不止,黄汝二河溢。开封府之郑州及阳武、中牟、祥符、兰阳、荥泽、陈留、封丘、鄢陵、原武九县,南阳府之汝州,河南府之嵩县,多漂流庐舍、淹没田稼。戊子,上驻跸古黄河岸北,闻知唯禹境没有水淹。询问缘故,臣曰:禹境乃“大禹封国”。遂遣太常寺丞袁止安,代上祭禹山神禹大帝及风云雷雨、河渎山川。
碑的后面就是明宣宗皇帝致祭“神禹大帝”的圣旨原文:
维宣德元年,岁次丙午七月戊子朔,
皇帝遣太常寺丞袁止安致祭于禹山禹祠
神禹大帝
惟曰
神参赞玄化,显相邦家,我
皇祖 崇建祠宫,昭答
灵贶,兹为嗣位之初,阴雨连月,谨用祭告,为
神昭格,茂赐灵庥。 尚
飨
圣旨原文翻译成白话文其意思是说:我皇祖神禹大帝,经常参与天地自然化育,调节世间万物奥秘,陪伴辅佐祭祀上天,护佑家国风调雨顺,四季平安。我将为皇祖重修祠堂庙宇,虔诚酬答神灵的赐福。只为继位之初,阴雨连月,特祭告上苍,显示您的灵验吧!多多恩赐护佑!请神灵享用!
皇帝朱瞻基虔诚的祭文祈祷,既表达了他对华夏始祖大禹的深切缅怀,也体现了他对百姓的仁爱之心,由此取得了天下百姓的拥戴,造就了明代历史上的宣德盛世。
大家都知道,禹王庙始建于夏朝,原本就是大禹的祠堂,是大禹的儿子启继位后为纪念其父大禹王而修建。到了明代,明宣宗皇帝在此又将庙宇祠堂重新修建,并亲笔题写匾额:“神禹大帝”四个大字,所以禹王大殿的门头上,悬挂的一块匾额,上刻“神禹大帝”,就是明宣宗皇帝当年亲笔所题。
随着时间的流逝,大明风华在历史的长河中渐行渐远,但是大禹造福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精神,永远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承不变的中华魂,它将激励华夏子孙砥砺前行,再创辉煌。
禹山禹王庙的这通《明宣宗皇帝致祭神禹大帝圣旨碑》,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2012年禹州夏禹文化研究会公祭大禹时,刻立于此,欢迎大家前来观摩瞻仰。(通讯员:刘月霞 陈琳 寇党培)
编辑:赵勇
责编:董州旭
值班主编:王占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