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相卿,男,汉族,1963年2月出生,禹州市神垕镇人,1978年9月从事钧瓷烧制工作。历任禹州市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人大代表、人大常委,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孔相卿深耕钧瓷艺术创作多年,在钧瓷的釉色、工艺造型、烧成方式等方面均有重大技术突破。作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也是建国以来,钧瓷行业首次获得此殊荣的艺术大师。
孔相卿出身钧瓷世家,从事钧瓷艺术研究近40年,经过研究、整理北宋钧瓷的传统工艺方法,论证釉色形成的理论依据,创立了当代钧瓷的制作工艺体系,探索出当代钧瓷产业发展模式。在钧瓷的釉色、工艺造型、烧成方式等方面均有重大技术突破。孔相卿向记者介绍,历史上,河南陶瓷内容最丰富、窑口最多,在宋代,五大名窑河南占了三个。打造中原陶瓷传承创新试验区,就是要更好地展示发扬中原历史上的名窑和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新时期能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上世纪九十年代,孔相卿在继承传统制瓷工艺的基础上锐意进取,参与发明、创制了钧瓷天然气窑炉,探索出钧瓷升温曲线操控方法,改写了钧瓷“十窑九不成”的技术难题。新型燃气窑炉烧制不但节约能源、减轻劳动强度,还有利于环境保护。
孔相卿认为钧瓷不止是瓶瓶罐罐,它有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文化内涵和实际用途。钧瓷茶壶,茶铲、茶杯、香薰、花插的研制,使传统产业活了起来,更好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实现“走进大众生活、满足时代需求、推动产业发展”的目标。
作为宋代五大名瓷之一,钧瓷一直是我国瓷器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符号,甚至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随着现代工艺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如何更好地传承钧瓷技艺,成为亟待关注与解决的新命题。
2023年的全国两会正在召开,针对钧瓷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孔相卿认为,“传承钧瓷技艺,关键在于培养更多的青少年后备力量。”提及钧瓷产业的发展现状,孔相卿表示,之前受到疫情的冲击,整个钧瓷产业受到很大冲击。但现在钧瓷产业整体正朝着一个非常好的方向发展。
“互联网+”让许多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也赋能了钧瓷产业的发展,推动其发展模式的变革。“在实体模式外,线上经济的兴起也带动了钧瓷的发展,直播带货成为钧瓷新的营销方式,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参与到钧瓷的制作与销售中,逐渐形成一个完备的产业链与运行模式。这种线上与线下的联动方式,不但积累了很多经验,而且推动钧瓷产业新发展,完善了运行模式。”孔相卿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进一步表示,在市场基础之外,国家对陶瓷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与钧瓷相关的文化节以及宣传活动也正在筹办与开展。谈及钧瓷的未来发展,孔相卿表示,目前国家对于陶瓷、钧瓷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愈加重视。
“河南平顶山学院专门设立了一个陶瓷学院,此外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院校也开设有陶瓷相关课程以及专业课,不少学生、年轻人都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各个院校之间,通过搭建工作室与平台,彼此相互交流学习最前沿的工艺和技术,共同促进了钧瓷技艺的发展。
虽然在教育、宣传、市场等多方面都有所改善,但钧瓷技艺传承的最大困难还是人才储备问题。“只有在整体扩大钧瓷产业前提下,为钧瓷产业培养更多优秀的后备力量,才能推动钧瓷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孔相卿表示。
“让艺术品实用化,让使用品艺术化,才会有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孔相卿指出,应当将钧瓷艺术与日常生活相融合,让钧瓷融入进大众生活之中,例如茶具、餐具的使用。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艺术性与实用性的二者兼得,为用户打造雅致的生活方式。
“希望能更好将钧瓷技艺进行传承,通过技艺的传承,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繁荣复兴。”孔相卿表示。
孔相卿部分作品
鼎盛华夏
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献礼
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国色天香(入选九年级美术教科书)
四海升平(联合国总部收藏)
共赢尊(中国东盟博览会国礼)
盛德四方(中国东盟博览会国礼)
来源:中国工艺美术交流中心
编辑:田玉赛
责编:董州旭
值班主编:张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