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翻开我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一组组翔实的数据、一项项务实的举措,如同跃动的音符,奏响着新时代的民生交响。从42.5亿元民生支出的温暖承诺,到特殊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的精细关怀;从“人人持证、技能河南”的就业图景,到“一老一小”健康保障的全域覆盖,民生二字的笔画间,流淌着一座城市对人民幸福的执着追求。
民生账本里的“温度系数”
当42.5亿元民生资金精准落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民生温度的具象表达。报告中,1222户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的细节,让特殊困难“银发族”的晚年生活有了触手可及的安心;2.2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的扎实成果,为奋斗者铺就技能成才的星光大道。这些民生投入不是冷冰冰的财政科目,而是化作冬日暖阳下新增的50.9万平方米供暖面积,化作老旧小区改造后居民脸上的笑意,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注脚。
就业优先的“民生压舱石”
“新增城镇就业9000人”的目标背后,是“零工市场”建设的贴心布局,是“技能河南”工程的深度赋能。从高校毕业生到返乡农民工,从退役军人到城镇困难人员,每一类群体的就业图景都在被精心勾勒。当“以训稳岗”成为常态,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奔涌,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城市用真心实意稳就业、以真金白银促发展的责任担当。
教育医疗的“幸福双引擎”
教育领域,第六实验学校拔地而起的不仅是砖瓦楼栋,更是55%以上公办学位占比的公平承诺;医疗战线,乡镇卫生院次中心建设的加速推进,让“小病不出镇、大病有保障”从愿景走向现实。当钧官窑址博物馆的文化自信与基层医疗的健康守护交相辉映,我们读懂的是一座城市“以文塑城、以教兴城、以医暖城”的民生哲学。
生态底色中的“宜居密码”
221个空气优良天数的坚守,是“四水同治”的铁腕决心;颍河湿地公园的翠影清波,是“无废城市”建设的生动样本。从黑臭水体的彻底清零到煤矸石的循环新生,绿色转型的每一步,都在兑现“让禹州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庄严承诺。当生态红利转化为民生福利,群众的呼吸间尽是清风朗月的馈赠。
兜底保障的“暖心守护网”
从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的精准施策,到棚户区改造工地的塔吊林立;从“双减”政策落地后的校园欢笑,到“一村一品”富民产业的枝繁叶茂,这张民生保障网密织着温度与力度。当“三保”底线成为不可触碰的红线,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城市在发展洪流中,始终为弱势群体留一盏灯、暖一方土的赤子情怀。
“致广大而尽精微”——这份民生答卷里,既有“国之大者”的战略高度,也有“枝叶关情”的执行精度。从2024年“全国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到2025年“现代化中等城市”的蓝图擘画,禹州正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书写着“让人民生活逐年更好”的奋斗诗篇。当民生工程与民心工程同频共振,这座千年古州的每一块青砖黛瓦,都在诉说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故事。
记者:孙培玲
编辑:马阳 校对:田玉赛
责编:董州旭 终审:王占胜
特别声明:本文由云上禹州个人号或机构账号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云上禹州客户端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