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今社会,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不仅已成为广大家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业已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当然,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一句话、一篇文章就可以解决的。因为,青少年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系统性的社会工程问题。因此,本平台特辟“家训家教”栏目,首发“孔子教子学诗礼”一文,旨在告诉广大家长们、老师们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从文中感悟至圣先师“诗礼传家”的道理。尽管孔子生活的年代距今已两千五百多年了,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但是《诗经》等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孩子们的人生底色和浩然之气的底蕴;礼仪等行为规范,仍然是孩子们道德养成的基础、品学兼优的保障和登上道德高山的出发地。所以,家庭、学校及社会都应当将“诗礼”契机融入耐心施教。
教育好孩子们是家长的责任,也是老师和社会上每一个关心国家前途者的责任。因此,禹州市孝道文化协会希望每一个家长、老师和心系民族兴衰者,积极探索新时代孩子教育的方法和路径,并将自己的做法、经验撰文寄来与众人分享。
孔子教子学诗礼
——赵贯乐
孔丘(公元前551年一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期的大教育家。他有三千弟子。
他的学生陈亢疑心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有特殊的教育内容,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伯鱼:“你听到过夫子有什么特殊的教导吗?”伯鱼说:“没有。有一次,父亲一个人在那里,我走过庭前,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我后来就开始学《诗》。又有一次,我走过庭前时,又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父亲问我:‘有没有学《礼》?’我说:‘还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我回来以后就开始学《礼》。我听到过的就是这两点内容。”
陈亢说:“我问一个问题,得到三条收获。知道了要学《诗》,学《礼》,又知道了孔子对自已的儿子并没有什么偏私。”
的确,诗和礼,都是孔子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史记》上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孔子自己对学生也说过他的教育内容“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和他对儿子说的话是一致的。这也许可以算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致性的一个较早的典型事例。
现代人对于孔子为什么这样重视诗教,可能会觉得不好理解。古代文字结构比较复杂,纸张、印刷都未发明,书写也很不方便。人们在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取得的经验,许多都是靠诗歌流传的。“诗言志,歌永言”,说的正是这种情况。所以,孔子对于用诗来进行教育特别重视。传说《诗经》三百零五篇,就是他亲自搜集了三千首诗歌,然后删削编定的。
孔子对他的学生说过学《诗》的好处:“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也就是说,学了《诗》,可以启发思想,可以用历史经验的对比来观察得失,可以增进互相的团结,也可以用来进行批评,还可以得到许多自然知识,因此无论处理家庭内部关系,或是从事国家事务都很用得着。事实上,我们看到春秋战国时候,一些人办外交,往往张口就引两句诗,既能表达自己的意思,又比较婉转,不使气氛太紧张。
孔子特别强调要伯鱼读《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他对伯鱼说:“汝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面对墙站着,那就什么也看不见,一步也不能走了。为什么孔子把问题说得这么严重呢?原来《周南》和《召南》是《诗经》开头的一些篇章的总称,所说多半和修身、齐家有关。孔子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就应该从这里开始。
孔子讲的“不学《礼》,无以立”,比较容易明白。他所说的礼,就是他所处的那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离开了这些,在社会上当然就要站不住脚。
后代的知识分子,把孔子教育儿子的做法称做“诗礼传家”。当然,今天我们教育子女的内容和他们有根本的不同。我们需要培养的是能够担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的接班人。但是,孔子的经验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儿童的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发达,利用文艺形式对他们进行具体形象的教育,比干巴巴的说教往往有效的多。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又必须把道德品质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只有这样,孩子长大后才能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和别人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他的学习和工作才有正确和持久的动力,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正直而有成就的人。
(校对:郭延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