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每个中国人生活中时常谈及的一个话题,也是每个中国人时常面对并且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那么,作为一个人,你想过没有,什么叫孝?为人子女者怎样做才算孝?中华孝道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为何能够在炎黄子孙们的念言行中代代相传、辈辈相承,并使其不断地与时俱进着、与时俱新着、与时俱兴着,其内在动能泉源的密码是什么呢?这些虽然是个古老的传统话题,但也是常讲常新的现代话题,更是不能不承好,不能不传好的时代课题。因为,这不仅仅是由于众人的“性本孝”里具足真善美的道性、道心、道德需要引拔、生发,需要赞美、歌颂;而更重要的是“孝”这个常存天地之间的文化密码,乃个人身心和谐、生活幸福,夫妻恩爱、百年好合,家庭和睦、老少同乐,众人友善、事业发达的法宝,亦为社会文明平等、国家安泰向善,以及世界大同和乐的本源。也就是说,孝是解决人类一切社会问题,一切人生问题,一切个人问题的金钥匙。
为此,《禹州孝道文化》推出“孝心百问”系列内容,谨与广大民众心交流、意沟通、志合同,以期唤醒禹州百万人民的孝亲意识,引拔禹州百万人民的孝心潜能,自觉地、积极地践行以天下养父母的人生实践;从而走出浮躁贪妄的人生困境、苦海,享受人生固有的快乐与幸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世界的大同和乐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孝心百问(1-10)
崔福申
1.请您静下心来,如果此刻您确实很忙,可在您繁忙之后,用上三五分钟或一两分钟,慢慢地、平静地、轻声地问问自己:知道不知道什么是孝,明白不明白人为何要有孝心,中华孝道,五千多年来为什么能够在炎黄子孙们的念言行里代代相传、辈辈相承,且若江河之涌进,生生而不息呢?
2.请您回忆一下,您最早听闻到孝这个话题是什么时间,您听闻到孝这个话题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然后回应的态度是什么,您听闻到孝这个话题之后的岁月里,在念言行中,曾是怎样对待孝这个问题的?
3.请您打开(《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读一读,问一问自己,是否曾将“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孝行要求,置入自己人生目标、价值标准、幸福追求的枢机之中;是否曾将“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孝行要求,践行于日常生活工作、做人做事的具体言行的过程之中?
4.您知道父母内心深处对子女的期待,是高官厚禄还是成人成材成贤、志在报恩天下、爱众亲仁奉献;是常与锦衣玉食还是唯心存孝敬足矣;是精明乖巧还是忠厚本分、诚信为人、善不彰显?
5.人的一生,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您知道人最不能推,最不能拖,最不能等的事情是什么,什么事情一旦当时疏忽了没有做,就将永远没有那个机遇,且必成为终生之遗憾,什么事情当时做得不到位,哪怕次日再去补做,也会在心灵深处留下一道伤痕,一道永远难以愈合的伤恨,什么事情做得不圆满,即使到耄耋之年想起时,也会痛不欲生,也会哭天喊地,也会泪如雨下?
6、人人都有回忆先前往事的习惯,做为与父母血脉相连的子女,无论您现在是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或者是已步入社会的普通劳动者,或者是身居一方、一业要位的管理者,或者是已迈入老龄人群的老人;亦无论您是功成名就、无忧无虑地享受着美好生活,还是正为生活、事业竭尽心力奔波劳碌着,请您在回忆过往之事的时候,也回忆一下、确定一下自己少时最初能记事的准确时间是何年何月,想想从少小有记忆的那一刻,您所看到的父母:每天是怎样照顾自己吃穿起居的,每天是怎样起早贪黑劳作生治的,有好吃好穿的时候,是怎样紧着自己吃、紧着自己穿的,生病时,父母是怎样四处求医为自己治病的,又是怎样一口一口的喂药,一口一口的喂饭的……您所看到的爷爷、奶奶等亲人是怎样亦如心肝宝贝般关心呵护自己衣食住行的,天热时,是怎样用扇子为自己扇风驱暑的;天冷时,是怎样用胸怀为自己御寒的,牵手出行,路远时是怎样抱着自己、背着自己前行的……这一切一切可谓感天动地的情景;如今在您心头的屏幕上还时时清晰映现吗,更有您出生后,那不曾有记忆的岁岁月月、日日夜夜,自己是怎样在父母爷奶等亲人的心头、怀里、臂弯、肩膀、背上度过的,他们是怎样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吃喝拉撒、安全保健的,此时此刻的您能够都一一想象出来吗,天地父母的恩情到底有多大,您曾经用什么比喻过呀?
7、凡为人者,每天都要吃饭喝水,当您饥渴寻找食物茶水或去做饭烧水时。或上街掏钱买饭买水时,或叫外卖送饭送水时,抑或适逢身心疲惫不想动弹、不想说话时,您是否想过少时在父母身边饥欲饱、渴欲饮的情景:是不是每次都是未等您饥渴时,父母就开始为您准备饭菜与茶水,待您想吃想喝时,就随时给您端在桌子上或递到手上让您吃喝,从来不用自己念想劳作,您是否想过:当您慢慢长大后,每次出门回家包括您成家分居后去见父母时,已经年迈的父母是不是仍如您少时一样用心伺候您的吃喝,把饭菜茶水端到桌上、乃至递到手中,然后静静地坐在一旁深情地看着您一口一口地吃、一口一口地喝,待您饱餐饱饮后,剩余的饭菜多了就多吃点,少了就少吃点,没有了就不吃或啃个馒头(饼子)凑合一顿,而且喜笑颜开从无怨言,从无亏便宜之念,从无金钱之说,唯有父母至真至纯的浓浓亲情和着饭菜的香甜一起滋养着您的身心,您是否感觉到:在父母身边吃喝生活,是一种轻松愉悦的享受,是一种人间的无上尊贵;而父母为子女吃喝生活的劳碌付出则是一种入骨入神的宠爱,是一种无疆的人间大爱,您是否感觉到:在父母身边的吃喝生活里,有自己的人间天堂之所在,有自己长养精气神的天地,有自己无限灿烂芬芳的时空,有自己永远吮吸不尽的幸福之泉源,您曾经享受的这种美好与幸福,在现今的生活里,还能在您心头的屏幕上时时浮现出来吗?
8、众所周知,人人都要穿衣戴帽,御寒蔽体,这是生活之常识,其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市场上衣帽的品种、花色、样式可谓应有尽有,这为人们提供了尽心挑选的消费空间,其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却也使一些人为了追时尚、赶风潮而一度影响到自己的心情,乃至学习、工作和生活。试问,当您现在经济条件尚不具足,您又执意购买那些新奇昂贵的衣帽时,您是否记得自己少时穿戴的是什么衣帽吗?您的所穿所戴是父母多少天的血汗换来的吗?抑或是父母多少个日日夜夜纺花而成线,穿梭而成布,又一针一线缝制而成衣的吗?您是否还记得自己年少时父母穿戴的是什么,他们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衣服上有多少个补丁吗?那穿戴了十年、二十年的破旧衣帽为什么舍不得扔掉呀,他们穿戴破旧衣帽时有过低人一等的怨言吗?有过与人攀比奢华的想法吗?您是否懂得华丽的衣帽(饰品),装扮不出美好高尚的心灵,长生不出永不凋谢的善美花朵,生发不出芬芳天地的气息,彰显不出高贵娇人的气质,您是否明白,父母的节俭朴素、物尽其用的生活传统是一种天道之德,是一种无上的善美境界,也是交与每个子女无价的传家之宝、兴家之宝呀!
9、《弟子规》上讲:“兄弟睦,孝在中”。当您在感悟圣贤谆谆教诲的用意时,您是否也在想着年少时,兄弟姐妹在父母身边“吃喝相敬让,干活皆争先;天寒地冻时,厚袄让着穿;姐妹知相护,兄弟晓相爱;父母心中乐,喜上眉宇间”的情景呢,您是否也在想着兄弟姐妹们自成家分居后,彼此间的亲情慢慢淡了,心的距离慢慢远了,见面少了,电话少了,相互呵护的事情少了,同冷同热、同饥同饱的感觉模糊了,甚或有怨怒之气生起的情景吗,您是否想过父母不仅时刻关心自己每个子女的家庭和睦,快乐幸福,以及出门在外时的和众平安,而且时刻牵肠挂肚、念念不忘自己子女们相互关系的疏密冷热、往来相助呀,您是否想过在今天物质生活大大超过先前的生活里,怎样继续长生年少时在父母身边“哥姐友爱弟妹,弟妹恭敬哥姐”的亲情花朵,怎样心连心,手牵手让“兄道友,弟道恭”的圣贤教诲化为自己永恒的没有时空区别的同胞生态,化为工作中、社会生活中使“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根本遵循,怎样让父母的谦恭亲和之心在兄弟姐妹日常相互呵护的浓浓亲情中跳动,在交往接触天下众人的言行中光大,在社会的生态文明里灿烂如霞呀?
10、《弟子规》上说:“泛爱众,而亲仁”。当您每每走出家门见到邻居、乡里的大爷、大奶、叔叔、婶姨、姑姑或与人交往接触时,您是否主动和颜悦色地向他们打招呼问好,是否主动帮助他们提拿所携带的物品,是否主动上前搀扶行走不便者行路,您是否还记得:他们就是您少小有病时,给您送药治病的人,他们就是从父母怀里接过去拥抱亲吻您的人,他们就是您跌倒后上前扶起又拍打身上尘土的人,他们就是途中用伞为您遮挡风雨的人,他们就是三九天拉您去他家取暖的人,他们就是像亲人一样亲过您的人,您是否知道:他们就是长生人间亲情生态的人,他们就是让您在真善美的社会环境里无忧无虑、健康成长的人,您是否知道:年少时那些关心、呵护、亲吻您的人,皆是父母曾经仁爱过的人、善助过的人、善护过的人,您是否知道,自那些关心、呵护亲吻的人离开您之后,父母便又开始而且是加倍地回报他们的恩德,并希望自己的子女们长大后接力回报、光大回报,您是否知道:“泛爱众,而亲仁”是父母承传的先祖美德,“爱家人朋友,爱天下众人”是父母幸福的支点,“慈悲贫弱、扶危济困”是父母的仁爱心地,您是否想过:怎样将父母的大爱美德承接于心,践履于行,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爱家人、爱众人”的言言行行光大父母的盛德,感恩父母的教诲,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通讯员:张灿军)
编辑:田玉赛
责编:董州旭
值班编委:王 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