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了一千多年的钧瓷,到目前已呈献出多元、多样、多态的表现方式,如何将传统基因与时代特色融为一体,在美学与哲学方面寻找最佳交融点,钧瓷大师和工匠们在不断探索。
禹州市大唐钧窑的钧瓷作品涌泉瓶,这件出自工艺美术师张玉玺之手的炭烧杰作,以其独特的造型、瑰丽的釉色以及深邃的象征意义,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精神世界的大门。
涌泉瓶以椭圆形为基,小口,阔肩,鼓腹,圆足。造型简洁,浑厚雍容,大气,线条柔和、舒缓、优美。它圆润饱满的肚腹与小口内收的设计相得益彰,构建出上敛下丰的视觉架构。从纯粹的形式美学而言,圆形本就象征着完美、和谐与循环,它是自然万物最基本的构成形态之一,蕴含着宇宙的韵律感。肚大的设计,赋予了瓶子一种雄浑而丰腴的体量感,仿若孕育着无尽的生命力,恰似母亲的怀抱,宽厚包容,又似广袤的大地,承载万物生长。
而小口内收的处理,则像是在这雄浑之中添了一抹细腻的笔触。它打破了单纯由大肚带来的憨态,增加了线条变化的节奏感。从视觉重心上看,使得观者的目光在由下而上扫视瓶身时,产生一种自然的聚焦,最后落在瓶口那精巧内敛之处,如同欣赏一场视觉的舞蹈,起承转合间尽是韵律。这种上敛下丰的造型,不仅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让人在观赏与把玩时手感舒适,更重要的是在静置时,展现出一种超凡的稳定性,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都给人以端庄、典雅之感,是形式与功能完美融合的典范。
紫罗兰釉色宛如夜幕中的神秘紫霞,轻盈地披覆于涌泉瓶之上,瞬间将其格调提升至尊贵高雅之境。紫色,在色彩美学中一直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它是红色的热烈与蓝色的沉静相互交融的结晶,既有着皇家的威严尊贵,又不失文人墨客笔下的清幽雅致。
当这抹紫罗兰色附着于涌泉瓶的圆润表面时,随着光线的流转,呈现出深浅变幻的层次感。在明亮处,釉色熠熠生辉,如春日繁花般绚烂;于暗处,又似深邃夜空里的星辰,幽微而神秘。这种对光线的捕捉与演绎能力,使得涌泉瓶不再是一个静态的器物,而是成为一个与光共舞的精灵,时刻变幻着自身的气质,或明艳动人,或含蓄内敛,满足了人们对美的多元追求,也让每一次的凝视都成为一场与美的邂逅。
涌泉瓶所蕴含的象征寓意,深深扎根于古老的自然哲学土壤之中。它常被用以形容布雨解旱,这一意象直接关联着农耕文明对雨水的尊崇与祈盼。在传统哲学观念里,水是生命之源,是大地万物生长的根基,雨水的润泽与否直接决定着一年的收成、百姓的温饱,乃至社会的安定。涌泉瓶肚大如储水暗池,象征着自然对生命能量的蓄藏,那是一种厚积薄发的力量储备;小小的瓶口宛如向上奔涌的泉眼,涌水不停,则寓意着生命之力的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它提醒着人们,自然界的运行遵循着一种内在的平衡法则,有蓄积才有喷发,有静谧才有灵动,人类需顺应自然、敬畏自然,方能在自然的馈赠中繁衍生息。
看到眼前的涌泉瓶,让我想起了家乡山里头那眼从地下石缝中钻出的泉水。家门口有条小溪,那年夏天和几个同伴顺水而上,走了大半晌,溪水越来越小,叮咚的水流声几乎消失,再向前走,便是一块巨石,下面是被一池清水覆盖的石滩,从石滩中的地下钻出一个小小的水柱,不停地向上涌水。这就是家乡小溪的源头,一个小山泉,而那个圆形的石滩下面就是取之不竭的储水池,就如这涌泉瓶的形状一样。山泉流出的水,顺地势流去。不论白天黑夜,雪天雨天,它都不停止,勇往直前。我在想,一路走了10多里路的溪水两边那野花野草织成的景致和山间地块里的庄稼,不都是这眼山泉的滋养吗!
想到了这山泉,我想到了人生。
从人生哲学维度剖析,涌泉瓶恰似一部无声的启示录。肚大容物,恰似人在世间行走需有宽广的胸怀,能包容万象、接纳不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荣辱得失,皆可如水流般汇入心间,不骄不躁,沉稳以对。而小口则寓意着一种内敛与节制,即便内心拥有万千丘壑、知识才情满溢,亦不可肆意张扬,需懂得适度表达,在谦逊中沉淀智慧。
再者,涌泉不止的意象更是激励着人们在人生道路上要保持进取之心,无论遭遇何种困境,都如那泉眼一般,持续涌动着拼搏的力量,向着目标奔涌前行。它教会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积累、在于坚持、在于源源不断地创造价值,即便岁月流转、沧海桑田,也要始终怀揣希望,让生命之泉永不干涸。
涌泉瓶之美,绝非美学与哲学的简单叠加,而是二者深度交融的结晶。在造型与釉色所营造的美学意境背后,是哲学思想的有力支撑;而其所承载的哲学寓意,又借由精妙的美学设计得以具象呈现,让观者能够直观感知。
当我们沉醉于涌泉瓶的端庄线条与瑰丽釉色时,心灵也在不知不觉间受到其象征意义的涤荡,开始思索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这种交融,使得涌泉瓶超脱了作为一件陶瓷工艺品的物质局限,升华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文化的载体。它穿越时空,向后世诉说着大唐盛世的审美意趣、先辈们对世界的洞察感悟,也为当下快节奏、物质化的社会注入一股清泉,让我们在欣赏把玩之余,重拾对美、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于一方器物之中,探寻无尽的精神宝藏,延续中华民族艺术与哲学交相辉映的文化脉络。
通讯员:李俊杰
编辑:马阳 校对:田玉赛
责编:董州旭 终审:蔡春蕾
特别声明:本文由云上禹州个人号或机构账号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云上禹州客户端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