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禹州大唐钧窑的窑火旁,千年钧瓷的脉络始终与天地呼吸同频。当揉炼千遍的陶土抟成圆盘,当青蓝釉料如晨雾漫过坯体,一场关于时间与造化的对话便悄然开启。这件满釉裹身的钧瓷赏盘,在窑炉的烈焰中完成了惊世蜕变 —— 粗粝而蜿蜒的不规则几何纹路破土而出,如银河倾泻,似山壑纵横,那抹纯净的天青蓝,更将人引入一场跨越时空的审美遐思。
窑变:火与土的即兴诗
钧瓷之妙,首在窑变。不同于青花的工笔细描,亦非单色釉的素面朝天,钧窑的釉色变化是火的即兴创作,是土的灵魂觉醒。大唐的师傅们深谙此道,他在施釉时便埋下 “伏笔”—— 满盘均匀的釉层下,暗藏着厚度与浓度的微妙差异。当窑炉温度攀升至 1280℃,釉料开始熔融流动,那些细微的差异便在重力与热力的作用下演变为惊世奇观:粗粝的线条如远古先民的岩画,弯转处似有雷霆笔力;细密的纹路若春冰初裂,脆响中透出天地初开的苍茫。
这种窑变的不可复制性,恰是钧瓷的神性所在。正如宋代《清异录》所言:“钧窑无对,窑变无双。” 每一道纹路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轨迹 —— 有的如敦煌壁画中飞天的飘带,在旋转中舒展诗意;有的似青铜器上的云雷纹,于斑驳中沉淀历史;更有那交织的色块,像极了梵高笔下的星空,在炽烈中燃烧着寂静。而那抹贯穿全盘的天青蓝,既非汝窑的 “雨过天青云破处”,亦非龙泉的 “梅子青”,它更像深秋黎明前的天空,蓝得深邃,蓝得澄明,蓝得让人想起庄子笔下 “北冥有鱼” 的浩渺。
意象:千人千面的精神镜像
钧瓷的窑变图案,是一面照见人心的镜子。它没有明确的物象,却容纳了万千世界;没有固定的解读,却引发了无穷联想。这种 “无画处皆成妙境” 的留白艺术,暗合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 —— 正如宗白华所言:“空白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
有人在盘面上看到了宇宙的浩瀚。那些不规则的几何图形,恰似爱因斯坦相对论中扭曲的时空,线条的交织处仿佛藏着黑洞的秘密,蓝色釉面则是深空的背景,让人忍不住猜想:是否在某个维度,这些线条正是宇宙运行的密码?这种解读暗合了现代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当我们凝视盘面时,仿佛在与浩瀚星河对话,在方寸之间触摸到时空的褶皱。
有人则从中窥见了自然的生机。飞禽走兽的轮廓在纹路中若隐若现:那道上扬的弧线是雄鹰展翅,蜷曲的色块是卧虎藏龙,纤细的纹路是游鱼摆尾,粗犷的笔锋是奔马扬尘。这让人想起《诗经》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的自然吟唱,想起八大山人笔下 “白眼向人” 的孤禽,原来千年钧窑的釉色里,始终流淌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那些看似无序的线条,实则是万物生长的轨迹,是 “天人合一” 的哲学具象。
更有人读出了文化的密码。有人说那是甲骨文的变体,刻着殷商先民的占卜智慧;有人说那是狂草大师的墨宝,笔走龙蛇间尽显魏晋风骨;还有人联想到《周易》的卦象,阴阳鱼在蓝色釉面中悄然流转。这种解读将钧瓷从工艺层面提升至文化高度 —— 当我们凝视盘面时,看到的不仅是一件瓷器,更是一部流动的文明史。那些 “无法而有法” 的线条,恰如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看似随意挥洒,实则暗合法度,在 “心手相忘” 中抵达 “天人同构”。
而笔者在反复端详后,却看到了春的胎动。那道道叉叉的纹路,多像乍暖还寒时节雪后初融的大地啊!残雪尚未褪尽,泥土的气息却已破土而出,线条的交汇处仿佛有嫩芽在顶开冻土,蓝色釉面则是春寒料峭的天空。这让我想起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钧瓷的窑变,何尝不是土地的情书?当烈焰炙烤陶土,泥土以最美的姿态绽放,正如历经寒冬的大地,在春风中舒展身躯,孕育新的希望。
传承:窑火里的千年匠心
在赏盘的背面,著名书法家盛怀杰题写的 “万代传承一钧情,百年工匠千古艺” 格外醒目。这两句诗,道尽了钧瓷的宿命 —— 它是时间的艺术,是匠心的见证,是文明的基因。
大唐钧窑师傅们的创作,正是这种匠心的当代注脚。他们遍访古窑遗址,收集历代钧瓷残片,从宋代 “官钧” 的蚯蚓走泥纹中领悟流动之美,从金代 “民钧” 的粗犷釉色中汲取民间智慧。他们深知,钧瓷的窑变看似 “天成”,实则 “人谋”—— 从陶土的配比到釉料的调制,从装窑的布局到火候的把控,每一个细节都藏着千年传承的密码。就像这件圆盘,满釉施釉的大胆尝试,背后是数百次失败的积累;窑变纹路的精准把控,源于对火性土性的深刻洞察。这种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的坚守,正是工匠精神的最佳诠释。
而钧瓷的魅力,更在于它将个体生命融入文明长河。当我们凝视这件赏盘,看到的不仅是大师的创作,更是从唐代花釉瓷走来的千年脉络 —— 它身上有唐钧的雄浑,有宋钧的雅致,有元钧的朴拙,更有当代工匠的创新。就像那道窑变纹路,看似突兀,却与千年窑火一脉相承;看似个性,却暗合了中华文明 “和而不同” 的基因。这种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的姿态,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秘诀。
审美: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
钧瓷的窑变之美,本质上是一种 “不确定之美”。它没有明确的答案,却给人无限的可能;没有固定的标准,却引发永恒的思考。这种审美体验,恰与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形成奇妙呼应 ——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渴望在 “无序” 中寻找 “有序”,在 “混沌” 中发现 “规律”,在 “模糊” 中捕捉 “清晰”。
当我们凝视这件赏盘,那些不规则的几何图形,何尝不是生活的隐喻?人生本就充满偶然与变数,就像窑变的纹路无法预设,但在偶然之中,总有某种必然在悄然生长 。
捧着这件钧瓷赏盘,指尖触到釉面的凹凸肌理,仿佛在触摸千年窑火的温度。那些粗粗弯弯的纹路,是火的指纹,是土的年轮,是匠人的心血,更是文明的胎记。当我们为它的美丽惊叹时,其实是在为一种古老而年轻的力量感动 —— 那是对传统的敬畏,对创新的勇气,对审美的执着,对生命的热爱。
或许,这就是钧瓷的终极魅力:它让我们在方寸之间看见天地,在釉色深处遇见自己。当蓝色的釉光漫过眼睫,那些关于宇宙、自然、文化、生命的思考,终将在每个人的心中,酿成独一无二的窑变奇观。而大唐钧窑的这件作品,不过是万千奇观中的一朵涟漪,却让我们听见了千年窑火的回响 —— 那是文明的低语,是匠心的长歌,是属于每个中国人的审美原乡。
作者:李俊杰
编辑:马阳 校对:田玉赛
责编:孙小华 终审:王占胜
特别声明:本文由云上禹州个人号或机构账号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云上禹州客户端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