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不到禹州不香,医不拜药王不妙。”
6月15日,由禹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禹州市孙思邈医药文化研究会、禹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的禹州市孙思邈诞辰1482年纪念活动暨药王庙会在无梁镇龙门村举行。
参加纪念活动的人士来自全国各地,有药王后裔和药王门弟子、中医药界人士、中医药文化爱好者、药企药商、著名书画家等。
具茨山药王墓文化广场前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狮子”跳跃,10点钟,纪念活动在鞭炮声中开始。
禹州市孙思邈医药文化研究会会长铁绍文先生在致辞中说,禹州是药王孙思邈的生活故乡,由于孙思邈长期在禹州生活,同禹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逝后禹州人民建祠纪念,所以孙思邈在禹州的历史遗迹和传说故事很多。无梁镇龙门村是孙思邈在具茨山留下遗迹相对集中的地方。村民有诗为证:“梦回大唐、感恩药王、一方千金、千金一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备急平用、治病疗伤。感恩药王、教民健康、杏林坡前、药铺山上、老虎洞处、药铺旁、千年葛藤、生长盛旺、良泉药饮、圣水神酿、医龙救虎,照邻守墓、孟诜《食养》、青山绿水、感恩药王。”孙思邈是“悬壶济世”的大医,敬仰药王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缅怀他的丰功伟绩,1400年来我们第一次纪念药王诞辰活动,举行这次活动是健康时代的召唤、是人民的期盼,我们将迎来中医药的春天。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孙思邈医德传承工作委员会樊红杰副主任在讲话中说:“今天,我们传承药王‘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考古其‘历史遗迹,文献文物’的行医路线,汇聚其‘药王学派,千金传人’的学术成果,推崇其‘家家自学,人人自晓’的学医主张,弘扬其‘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研学态度,倡导其‘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普救理念,效仿其‘不远千里,伏膺取决’的求学品德。让我们永远铭记农历四月二十八药王圣诞日,始终永藏大医精诚初衷,牢记执行大医习业使命,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药王后裔孙保平叙述了他们从药铺迁出的经过,回忆上世纪50年代清明上坟的场景。
禹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志军向尚秀峰颁发“药王孙思邈传说”项目标牌。
祭拜活动庄严肃穆。由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禹州市厚生堂中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尹百灵先生宣读祭文:“巍巍具茨,曲水流觞。悠悠华夏,代有流芳。孙公思邈,人称药王。少有奇志,精研岐黄。骑虎针龙,救死扶伤。归隐龙门,杏林药乡。著书千金,功德无量。大医精诚,万古留芳。洞天福地,轩辕道场。后世子孙,卒赖其昌。中医精神,传承有方,四海赤子,砥砺宏扬。岐黄大道,重铸辉煌。恭祝祭毕,伏惟尚飨!”
祭拜在司礼主持下由汉服团队引领进行,祭拜人数逾千人。
药王孙思邈是我国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一生致力于中医药研究,治病救人。他的千金方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中医学宝库。2006年9月人们根据地名传说及其遗迹,经药王门弟子考证,由药王门第四十八代世孙孙永德先生为其先祖立碑纪念,至此,全国各地崇敬药王的人们络绎不绝前来缅怀祭拜。(记者:红艳 文龙)
编辑:赵勇
责编:董州旭
值班编委:李俊琦